“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出自:《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的释义
当仁不让于师,俗语,意思是寻求真理的时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就是有老师在面前,也决不能迁就退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今人多据此将这句话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与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当仁不让于师应该怎么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说文》解释为"亲”也,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在《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经过后来发展,“仁”的含义引申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尊师重道一直为孔子及儒家所提倡,强调师道尊严,一般情况下,作为弟子不可违背老师的教导。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以天下为己任,把“仁”看作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仁”的本意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亲善关系,讲究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爱”,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爱万物,以恻隐之心,度生活之苦。
“仁”的价值,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寻求达到某种和谐,在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之***同生存与发展。后来,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之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强调以“仁政”统一并治理天下,认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的同时,反对霸凌,反对战争,使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既使是百里小国,施“仁政”于民,也可使天下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