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排名多少?在河南排第几位?怎么样好不好?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学校的主管部门是河南省。很多高考生在报考前比较关心: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排名多少位?在河南省内排第几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专科院校中实力怎么样好不好?本文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整理答案。
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排名:全国第260名。
1、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出品的GDI高职高专排行榜TOP1000名中,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专科院校中排第497名。
2、在中国科教网出品的金平果高职高专竞争力排名中,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排在全国专科院校中的第260名,等级为4颗星。
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省的排名
根据GDI高职高专排行榜可知,河南省内一共有53所专科学校进入了全国专科前1000名的榜单。根据这份榜单我们可以知晓: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省专科学校中排在第26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排名超过了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排名低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焦作大学等专科学校。
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教育部陆续推出了高职双高计划、优质专科高职、国家示范高职、国家骨干高职名单,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并未出现在其中任何一个名单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暂未进入教育部重点支持发展的专科名单行列。从这个角度来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在专科中综合实力较为一般的学校。
不过根据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名单,我们还发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不少实力突出、特别强的专业值得河南省的高考生报考,那就是被教育部评为骨干专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建筑工程技术、市场营销。
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1945年,创建河南省立郾城中学;
1948年,更名为漯河市立中学;
1988年,改设为第一职业高中;
1993年,并入筹建中的漯河大学;
1993年,漯河大学、漯河市工业学校、漯河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和漯河市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官方介绍
学院概况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公办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建设院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省教育厅重点支持建设的第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单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原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等领导先后来到学院视察,对我院的办学模式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院地处中国食品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美丽的沙、澧河横贯全境,在市区交汇后穿越市区而过。漯河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石武高铁、漯宝(丰)、漯阜(阳)5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学院座落在漯河市中心大学路中段,距漯河火车站、高铁站、长途汽车站都不足10分钟的公交车程,交通非常便利;学院被沙澧河环绕,处于美丽的4a风景区沙澧公园中心位置,环境幽美,景色怡人;学院周围大型的生活购物广场、医院、体育中心等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衣食住行等条件。
学院现有教职工785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教师235人,双师型教师285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14人,漯河市拔尖人才6人、科技创新带头人13人。
学院设置有食品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服装系、经济贸易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应用外语与国际教育系、音乐舞蹈系、艺术设计系、五年制大专部13个教学系部,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师范、经济学6大学科,开设55个专业,66个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河南省特色专业6个。成人教育类本、专科(含开放教育、电大注册视听生)现开设专业数十个。其中,本科层次有:会计学、法学、金融、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科层次有:法律、会计电算化、小教师资、人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高级护理、金融、汉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等。
我院是国家优质高职建设院校。学院现有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国家级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6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还建立有国家级食品生物实训基地、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数控加工技术中心,食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漯河市食品研究所、漯河市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实训基地和科研机构。
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断加大实验及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拥有一批技术领先、满足教学科研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185个,拥有综合实训大楼2栋,还开辟了双汇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格力电器、上海大众、杉杉集团、银鸽集团、南街村集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百个。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院还设立了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河南省建设行业培训机构、漯河市旅游培训中心、漯河市外语师资培训中心等,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
学院首批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得优秀,是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5年以来,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河南省最具特色的十大职业院校”、“中国十大名牌高等职业学院”、“全国企业招聘首选十佳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建设院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教育厅重点支持建设的第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单位等称誉。学院先后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建设厅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创新、竞争、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行“项目载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双汇集团、银鸽集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网通公司、阿里巴巴集团、雨润集团、闵原集团、蓝山咖啡、世林(漯河)冶金设备公司等12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订单培养或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牵头成立了“漯河职业教育集团”,利用学院资源优势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动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6%以上,就业工作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同类院校领先地位,连年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荣获河南省“2015、2016年度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称号,被评为“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积极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大学工”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认真打造学生工作品牌。学院构建有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勤、缓”等学生资助体系,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的“绿色通道”。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订单培养企业奖学金。
学院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视打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办了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漯河职院报》,创办有官方网站、微官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数十个,成立各种学生社团30多个。学院微电影成为领先全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军品牌。《丹桂飘香》2014年获得团中央评委会唯一的特别奖、2015年获得“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贷之罔》荣获第三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一等奖(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剪刻人生》荣获中国梦•青年影像大赛一等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院重视师生技能水平培养,师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并在各级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2017年我院师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23个,二等奖47个,三等奖47个,优秀奖数十个。学院坚持不懈地实施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与教育机构建立了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的友好关系,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
作为河南省试点单位,我院首批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8月,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100所高职院校之一,河南省仅4所。2015年8月,入选2015-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排名前100强,排名第69。2017年我院喜获年度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荣誉称号,并入选河南省国家高职优质校建设项目立项院校,位列第九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及多家网络媒体对我院的办学经验多次进行报道。
学院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围绕建设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由规模向内涵建设的转型,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漯河“一区两城一中心”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