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的道理是什么 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千千百科 11 0

《观书有感》告诉我们的道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做学问也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功夫到家了,才能有所突破。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

《观书有感》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观书有感》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的书信《答许顺之》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

《观书有感》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例如:如果《观书有感》的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

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观书有感作者是谁?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的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观书有感》的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