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被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这一决策影响深远,逆转的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它悄然担当的,还有对中国命运力挽狂澜的重任。
1.一言拍板,高瞻远瞩
邓小平对浩劫后的严重人才断层非常忧心。
1977年5月24日,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这次谈话为恢复高考作了理论预热。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一开始,就主动分管教育科技工作。8月4日,他邀请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等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干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邓小平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当时邓小平“8.8”讲话并未在社会上传达,也未形成中央文件。
秋季开学时间已近,各地招生办却接到了教育部重新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的紧急通知。
这让各地教育工作者满心疑惑。
一年内连续召开两次招生工作会议,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一波三折,障碍重重
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8月13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在社会上悄然传开,广大知青翘首以盼!
然而北京的招生工作会议却困扰重重,毫无进展。一旦涉及恢复高考的具体问题和实施方法,与会代表就会出现巨大的分歧,意见始终无法统一。半个多月过去了,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有效进展。
有一首打油诗,描绘了会议状况:
招生会议两度开, 众说纷纭难编排。 虽说东风强有力, 玉(育)门紧闭吹不开。
3.一记重锤,击破闸门
从决策恢复高考,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落实工作进展缓慢让邓小平非常不满。
9月19日,邓小平将教育部几位负责人找来,严厉批评道:“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了,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那就改行。”
他对于教育部呈报上来的招生文件,更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的很难懂,太繁琐,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现在群众劲头上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招生会议要尽快结束,办事要快,不要拖。”
邓小平的指示彻底扭转了局面。9月25日,为期四十四天的全国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宣布结束,教育部迅速重新拟定《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并将高考时间定为1977年12月10日,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恢复高考的决策自此尘埃落定。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在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上的批示
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中国的城乡。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
这是千万人的“致青春”!
有了高考,知识分子才有了人生价值,社会序列才会呈现正态分布。
当年报考高校的人数570万,实际录取27.297万人,录取率为4.7%。如果再加上1978年夏季的那610万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生走进考场
没有邓小平,中国高考制度恢复,或许要等待若干个年头。
至此以后,知识、人才,史无前例地奔涌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1979年7月11日,邓小平在黄山与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合影
它打破了身份依附关系,“唯成分论”成为历史,父母成分、家庭背景这些先赋条件不再是枷锁;它扎扎实实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牢固确立;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重大实践,中华民族复兴脚步有了坚实的步履铿锵!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