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选择,或将影响学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方向。
教育部日前发布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共21种。
这些首次增设的专业究竟有何特点?入学后要学习哪些内容?就业方向是什么?记者特邀相关高校专业负责人进行权威介绍、解读。
未来机器人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殷国栋: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机器人”专业,便是面向未来的机器人专业。
面向未来的机器人,是未知、不确定、充满挑战的。它可能需要面向极端环境,比如高温、高压等,或是面向复杂应用场景,如家庭服务、医疗健康、特殊环境作业等。“未来机器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引领机器人技术发展、解决未来机器人领域技术性问题的“大牛”。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仪科、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众多双一流学科的优秀师资。学校将各优势学科课程分解重构形成全新的“未来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再搭配特别定制的,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创新实践课程,让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未来机器人”相关知识与技能。
1958-1960年间,全国第一个机器人便是从东南大学走出。除了能够在这里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你更是有机会与国内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一起钻研未来的项目,科研成果很有可能会落地投产,造福社会。
生物材料
服务未来医疗器械产业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系主任杜昶: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而生物材料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基础,行业发展极为迅速。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材料研究的院校之一,拥有由中国工程院王迎军院士领衔的骨干科研队伍,建有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部省级研究平台。2023年,学校获教育部审批新设生物材料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收首届本科生。
生物材料专业致力于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体现材料、工程、生物等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行导师制,学生从低年级便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习、与国外一流高校联合培养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拓宽其国际化视野。
该专业培养的优秀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理、化、生、医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生物材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相关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材料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毕业生不仅在本行业的上、中游生物材料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同时广泛适合在包括下游终端产品在内的医疗器械制造以及相关领域就业。
医工学
培养新时代全新的“桥梁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工学专业负责人吕毅: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工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的理工基础、系统的医学知识,能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参与高端医疗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医工学专业将配备以院士为引领、以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一流师资队伍,实施“学院+书院”双院制管理,全程贯彻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打造全新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计划采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医学知识架构。针对能力培养,采用医工结合项目,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工科知识,完成相应医疗设备研发,通过分级项目逐步提升实践操作和研发设计能力。
医工学专业毕业生作为新时代全新的“桥梁型”人才,兼具完善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工科基础,可以进入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疗设备相关企业,也可以基于项目课程的经验尝试自主创业,创办新型医疗设备企业。
电动载运工程
技术革命上的新应用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黄允凯: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大家知道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水里的轮船,它们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吗?主要靠烧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对地球环境有很大危害。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宣告,中国要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此,我们要把烧油的载运工具改成用电的,用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出的绿电。这是一场技术革命,涉及新的载运工具的设计、电能的高效变换等,以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应用,这些都是电动载运工程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范畴。
要真正成为一名“电动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电动载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丰富。大一是数理计算机等基础课,大二是电类机械类基础课,大三就是各种专业课程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整个大学期间,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会让你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中,你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会有质的飞跃。等到毕业时,很可能有很多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向你伸出“橄榄枝”。当然,我们也希望你能继续读硕读博,掌握更多本领,更好地服务国家。
这是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全国首创的新专业,欢迎加入我们,也许未来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会飞的汽车、太空电梯、炫酷的火星车就会出自你手。
航空安防管理
支撑民航安全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招生办副主任闫肃:航空安防管理专业是2023年教育部审批特控本科专业,由中国民航大学创办,其开设是学校落实“加强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要求,在科教人才方面的具体体现。
该专业是以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学一级学科为依托,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紧密结合国家及民航业对高素质空防安全领域人才需求,推动行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重构而优化调增的本科特控专业。专业设立在乘务学院,依托学校完善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和高水平的空防安全科研项目、航空器突发事件仿真演练技术科研平台,构筑起“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支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该专业开设《航空安全安保法规体系》《民航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十余门核心课程,文理渗透、文工结合的课程体系旨在提升专业人才航空安防方面知识、能力、素质,以满足行业在重点保障工作、检查审计测试评估工作、航空安保案事件处置与调查工作、航空安保新技术研究、涉外航空安保工作等新型业态发展方面的现实需求,构建地面与空中安防全链条,支撑民航安全高质量发展。
安全生产监管
为一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华北科技学院矿山安全学院矿山安全监管与救援系主任褚廷湘:当下,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以及监管执法效能等方面的现状,与实际需求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2023年,华北科技学院申报的安全生产监管专业成功获批,学校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该专业设置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目录下,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融合了法学、管理学、机电、通信及安全工程等学科专业,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该专业致力于培养熟悉安全生产特征与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生产监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安全监管与执法、安全管理、事故调查与处理等工作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以安全生产监管与执法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增设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等新型课程,同时提供安全监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安全生产事故防治理论与技术等交叉学科课程。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安全监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安全管理及工程技术咨询等工作,也可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应急管理与技术等学科方向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业深造。
国际法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国际法学对于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门融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争端解决、国际商业和金融投资等于一体的复合性法律学科。1997年,国家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取消国际法本科专业,取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法学二级学科,将这三个二级学科合并为一个“国际法学”二级学科。为加快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今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新设国际法专业。
国际法学的复合样态表现在其包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门子学科。国际性法律规范既包括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也包括国际商事惯例、国内法中的涉外规范等。在本科期间,学生除学习法理学、民商法学等基础性法律知识外,还将深入学习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等课程。
国际法专业是加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战略选择、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旨在培养法学专业基础扎实、通晓国际法和外国法、熟练运用外语、精通涉外谈判和沟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的综合型复合型法治人才。
在职业发展方面,国际法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兼具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业出路广阔。
飞行器运维工程
聚焦民航运输“智慧运维”
中国民航大学招生办副主任闫肃:202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民航大学率先开设飞行器运维工程专业。该专业设立在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围绕航空运输业智慧运维和航空制造业智能维修设计理论和技术开设课程。该专业立足民航运输业“智慧运维”的需求,着力培养在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和航空制造等相关行业胜任飞行器运维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及运维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飞行器运维工程专业实习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余家航空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建有国内领先的民用航空器维修工程分析实验室等六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当下正在建设面向未来航空运输系统智慧运行的“航空维修标准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可从事运输航空单位的结构、系统、动力装置、质量管控,航空制造单位的维修设计、适航工程,以及通用航空单位的航空器运行保障和航空装备单位的工程研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乡村治理
打造复合型、高素质“三农”管理专业人才
海南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乡村治理专业负责人符海玲:乡村治理专业的开设是“新农科”建设的需要,该专业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村治理专业立足于乡村振兴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目标,培养掌握管理学、农业经济学、涉农法学、社会学、农林技术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三农”服务意识、党建能力、公共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能适应乡村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三农”管理专业人才。未来,乡村治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涉农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
乡村治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和亮点是以“产业振兴”课程群为核心引擎,围绕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来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