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

千千百科 30 0
今天小编整理了“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每到期末,校园里总少不了一点紧张和焦虑。学生焦虑,因为苦心备考想拿个好成绩;老师焦虑,因为学生会使出各种招数来“要分”。近日国内一所知名大学老师周凯,痛陈他的“期末焦虑”。这是他一个人的焦虑还是属于大学讲台上更多人的焦虑?对此,记者顺藤摸瓜展开调查并邀请专家深入分析,试图找出这背后的因由。

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我最焦虑的不是“时不我待”的教学改革压力,不是科研上“不断加码”的绩效考核,也不是学校周边“突飞猛涨”的房价,而是我亲爱的学生们对考试成绩“正义凛然”的索要之风――

“老师,我要出国留学,劳烦您给我85分以上。”

“如果我这门课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学了。”

“如果我不幸考了84分,请老师多给1分保我上85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每个学期,我最怕的是期末。从最后一节课结束到期末考试完成,学生们的“陈情”邮件会持续“轰炸”我的电子邮箱。有时候辅导员、班主任或家长们也会亲自出马,通过打电话、发微信、到访办公室等方式为学生“跑分”“要分”。而势单力薄的我总是不堪其扰、难以招架,只得忽略邮件,关闭手机,甚至干脆逃离办公室,这种东躲西藏、狼狈不堪的生活让人着实心烦意乱。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当顶住各种压力,将分数如实提交教务系统之后,我的噩梦才真正开始。一旦查到期末分数,许多学生会立即向我表达对分数的不解、抱怨或失望。此时,“声讨”邮件扑面而来,汹涌澎湃。这些“群众来信”有的是对我本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慷慨送分表示不满,有的则列举其他课程老师如何“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生动案例,有的会委婉指责我的不近人情。面对雪片般飞来的问责邮件,我总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和焦虑,甚至是委屈,仿佛大错已然酿成――我的“任性”与“执拗”给这些青年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同学们一个个哭泣、失落、愤怒的神情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一种莫名的负罪感甚至会让自己在睡梦中惊醒。这些邮件有时甚至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名极为另类的大学教师。

我曾借访学之机向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同人请教,如何应对学生“跑分”“要分”的行为,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从未遇到过此类现象”,并且认为学生向老师索要分数是一种严重的作弊行为,必须予以及时纠正和严格禁止。

近日,与几位青年教师在学术会议之余交流时发现,大家虽身处不同高校,但在“给分焦虑”方面却惊人相似,这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中,为何“跑分”“要分”现象如此流行?一些学生为何如此理直气壮?任课教师给学生打分为何变得战战兢兢?为何我们的“天之骄子”不去思考如何刻苦用功获得理想分数,而是挖空心思向教师索要满意分数?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实用主义盛行,浮躁之风侵蚀校园,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塑造的办学模式,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都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跑分”“要分”的深层诱因。由此,我们不应简单地把板子打在尚处在人格养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身上,而是要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当前,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作为教师,认真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的成绩,既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底线,也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一课,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让青年学生清楚认识到获取高分不能靠耍小聪明,唯有依靠勤奋刻苦和不断努力。

说话间,面对眼前这400多份期末试卷和接二连三的“陈情邮件”,那种熟悉而又无奈的焦虑感再次袭来,然而我知道自己其实别无选择,唯有坚守初心、坚守底线、坚守原则。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最怕期末”:一名大学教师的焦虑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