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千千百科 79 0

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好圆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一)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体型的面积计算公式。本学期的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就是围绕着除了上述平面图形之外的又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展开教学的。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作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一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思量是否在四年级教授用字母标示数时没有把概念性的东西讲清楚。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我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x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x2来计算。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更深的体会到针对我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才不至于出现过分的“黑熊掰苞米”现象。

  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二)

  1、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不禁想起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因为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与以上三个课例不同的目标是探索圆的本质特征和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在用刻度尺画圆时,学生能感悟到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虽然在小学阶段不给圆下定义,但是学生却能以“点的轨迹”的思想理解圆的定义,这就是选择用刻度尺这一学习材料画圆的本义所在,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视角能使学生真正从圆的定义出发去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数学文化渗透中学生能感受到圆的美丽,了解到圆的历史,使课堂富有诗意,思维灵动。

  2、体验是成功的基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涵理解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的研究中自己建构知识,即用刻度尺画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对话交流中使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以自然建构与生成。正如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性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活动)。”基于这种认识,我把每一个概念的获得都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有着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让体验奠定成功。

  3、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在本课实践中我力求通过过程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彰显数学的文化特性。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圆教学反思(三)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材通过例7,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1/4圆的面积,再推出圆的面积,然后填写表格,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圆面积与它的半径的关系,整个过程费时又费力,教学时出示例7的图形,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估算圆的面积,从而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省时又省力,为本课重难点的掌握,赢得了时间。在推导出计算公式后,不急于进行例9的教学而让学生做练一练中的题目,在学生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例9,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重视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当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教师巧妙地引导示范、演示,一步步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关键的“化圆为方”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促使学生的思维由量变到质变,同时操作活动中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想象把分割过程无限细化,渗透极限思想。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喷水器喷水、光盘、羊吃草问题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通过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学生既体验到活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羊吃草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的“数学思考”。同时羊吃草范围的圆,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学生想象力的参与,在练习层次上加深了一步。过早地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看过“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